2. 出站後轉乘不易:公車等大眾運輸工具不太密集,要等。搭小黃雖不用等,但有點貴。
承 1. 2.,由高鐵列車在行程中所省下來的時間,都在一再的等待中一點一點的抵銷掉了,說不定還更耗時。
旅客花大錢卻沒有買到時間。
3. 12 節在離峰時間而言太長,利用率低,浪費能源。六節應該差不多。
註:以 800 系為藍本弄個 800T 來吧

版主: Lancelot
票價調降應該只有在生意不好時才會做的吧,長茂 寫:高鐵會漸近式的增班,最多每天單向61班,平均10-20分鐘一班,跟公車差不多了!
然後搭車的人會越來越多,接駁的交通工具因為客源增加,有利可圖,種類跟班次也會更密集更方便,高鐵票價也可能調降==>然後搭的人會更多,接駁工具又更密集方便...........形成良性循環.
閣下提出的問題慢慢就可解決!
其實離峰的長途客運票價有變便宜, 如統聯北中 中南 中高優惠票價150不能不算便宜吧! 其實我覺得時間就是金錢用在運輸業身上很貼切, 如平常日去觀察高鐵乘客就可以發現大都為穿著正式的商務旅客, 感覺就跟搭客運的旅客族群不同, 不同運輸工具會有不同的服務族群, 不太可能會完全被替代...E415 寫:原本對台高的期待是,高鐵出現,新競爭力迫使航空、臺鐵、公路運輸降價或改善服務,結果呢?
公路票價還是跟著油價漲,機票降價可以讓幾個人享受?台鐵離峰折扣跟著裝作沒這回事,本來幾班物美價廉的幾班長程列車還跟著取消(像107次);如意算盤是讓高鐵迫使其他運輸業者進步,結果呢?結果目前出現的是最差情境,誰進步了?
(以下恕略)
請問一下這一句話是不是可以翻譯為:「因為目前運能不足,所以高鐵列車目前止搭載買得起車票的肥羊,等到肥羊的貢獻讓慘淡經營的危機過去了,我們再降價普渡眾生」?(PS.我可沒說「有錢是罪惡」,請勿不當聯想。),雖然如此未來高鐵仍舊會有降價方案,只是必須先經過這初期的慘澹經營期
另外初期運能不足,無法進行薄利多銷也是考慮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