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火車迷的角色感覺似乎總是在扮演消費者的角色,
出草拍照,集票,買火車模型及相關的物品來收集以外,似乎台灣火車迷能做的就是這些了?
對於其他能夠涉及的領域總是不成氣候,玩火車總有隔靴搔癢的感覺.
我們是不是能把自己提升為生產者,設計者,研究開發者的角色?
台灣火車迷的角色
版主: Lancelot
- jerry_chen
- 忠實會員
- 文章: 193
- 註冊時間: 2004-10-27 19:04
- 來自: 台灣
這個問題牽涉範圍太廣
如果單就火車自造這個部份
台灣車輛(股)有限公司(唐榮轉投資)已有在努力,且目前已經小有成果
但是若要全面性的研發設計,生產
這是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
就像是國內的裕隆,努力了許多年要汽車自製
最後成功的代表作,是 CEFIRO 大賣
看似成功了,但是還是掛上了Nissan 的 Mark
用了日本的引擎
(這可能是不得已的選擇,因為研發一顆引擎要花上十億以上的經費,
是需要市場評估作決定)
在台灣,國產車工業就變成幫日韓代工的汽車工業
這也是台灣企業講求獲利而不喜歡自創品牌的結果
也或許和政府長期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有關
但是現在看看,韓國已有 起亞,現代,大宇自有品牌,台灣到目前還沒有自有汽車品牌
我們政府有"華擎"共用引擎的研發,但是因為一些因素,未能推廣在各廠牌的車上
再看看韓國車,
現代汽車走過故障率高,風評差的年代,慢慢的幾年後,目前品質已上軌道,銷售漸有成績出現
或許這個部份又牽涉到韓國政府的保護政策,政府重點支持大集團,給予財力支援有關,
再加上韓國人民族性很強,不太用日本或其他亞洲國家的貨
這樣的環境扶植了韓國的企業的成長
現在這些韓國大廠的物品已在全世界功城掠地無數
話又說到國內,談到火車研發自製,我覺得這個不是不可能
但是民眾一開始可能需要忍受 "他的造價比較貴,為什麼不向國外買"
或是忍受 "為什麼常常故障,為什麼不向國外買"
等等的問題,因為這是自行研發初期要付出的代價
政府若有資金資助,處理不好又變成"利益輸送" 的政治問題,
但事在人為,
民間有共識,再加上政府有決心執行及分配整合資源,然後大家來監督,
我相信未來是有機會自強號自製,甚至外銷
因為我們的製造能力沒有輸人,我對台灣的技術能力有信心,
但需要花人力,物力在研發及整合的技術
不好意思,長篇大論,以上只是個人淺見,歡迎大家討論
如果單就火車自造這個部份
台灣車輛(股)有限公司(唐榮轉投資)已有在努力,且目前已經小有成果
但是若要全面性的研發設計,生產
這是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
就像是國內的裕隆,努力了許多年要汽車自製
最後成功的代表作,是 CEFIRO 大賣
看似成功了,但是還是掛上了Nissan 的 Mark
用了日本的引擎
(這可能是不得已的選擇,因為研發一顆引擎要花上十億以上的經費,
是需要市場評估作決定)
在台灣,國產車工業就變成幫日韓代工的汽車工業
這也是台灣企業講求獲利而不喜歡自創品牌的結果
也或許和政府長期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有關
但是現在看看,韓國已有 起亞,現代,大宇自有品牌,台灣到目前還沒有自有汽車品牌
我們政府有"華擎"共用引擎的研發,但是因為一些因素,未能推廣在各廠牌的車上
再看看韓國車,
現代汽車走過故障率高,風評差的年代,慢慢的幾年後,目前品質已上軌道,銷售漸有成績出現
或許這個部份又牽涉到韓國政府的保護政策,政府重點支持大集團,給予財力支援有關,
再加上韓國人民族性很強,不太用日本或其他亞洲國家的貨
這樣的環境扶植了韓國的企業的成長
現在這些韓國大廠的物品已在全世界功城掠地無數
話又說到國內,談到火車研發自製,我覺得這個不是不可能
但是民眾一開始可能需要忍受 "他的造價比較貴,為什麼不向國外買"
或是忍受 "為什麼常常故障,為什麼不向國外買"
等等的問題,因為這是自行研發初期要付出的代價
政府若有資金資助,處理不好又變成"利益輸送" 的政治問題,
但事在人為,
民間有共識,再加上政府有決心執行及分配整合資源,然後大家來監督,
我相信未來是有機會自強號自製,甚至外銷
因為我們的製造能力沒有輸人,我對台灣的技術能力有信心,
但需要花人力,物力在研發及整合的技術
不好意思,長篇大論,以上只是個人淺見,歡迎大家討論
最後由 jerry_chen 於 2005-09-08 08:30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