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號4代同堂,右起C62+44系,181(151)系,787系與800系
EMU時代的燕號
模擬新八代站!
日本國鐵蒸機形式編為「8200」型共有二次,第一次的8200型是1896年由Baldwin製造2-6-0形蒸機,共計四輛,編號為8200~8203,屬於九州鐵道,1923年廢車。第二次的8200型是1925年由Alco.Schenectady製造的4-6-2形三汽筒蒸機,共計六輛,編號為8200~8205,昭和3年(1928)規程改正時改稱為C52。尚有不少列車行過Tsubame班次的
汽車8200, C11, C51, C53, C56, C59, C62
買個半打的確是個有趣的事 :D 我還第 一次聽到呢! C51當時連接一組水槽車, 就是希望"燕"號可以減少沿途加煤水的時間, 有利速達. 另外C53有保存機, (沒有除煙板), 但C53的外型與C52有差距, C52的活塞部十足的AMERIKA風. 還有C52的改造後的補機因為應用的原因前燈是置於煤水車上的 (逆向)373tokai 寫: C52是旧国鉄制式蒸気機関車。
為開発C51型的後継機並応付需要旺盛的日本最大幹線―東海道山陽線用的旅客用機関車、所以在「速度向上」和「牽引列車重量増大」這二個難問題須同時対処。 在当時C51型是已到達日本国内的鉄道技術的限界、須導入全新的技術。在這背景下、1926年、維持国産化的方針並導入研究開発当時欧米已実用化的3Cylinders構造、少数輸入以做為Sample機関車。検討比較的結果、向米国AmericanLocomotive社(ALCO)只発注半打6両的機関車本体。据説:以「打」作単位的発注是当時的米国鉄道界的慣例、換言説:這是発注数的最低限度両数。炭水車在日本制作是為節約費用。之後称号改正時8200型変成C52型。
而C53型就是以C52型進行各種試験後的試験数据為基礎・改良設計並国産化成為日本国産的3Cylinders機関車。
以試験為目的而少数輸入的C52型、在試験終了後、並没有空閑下来、転属到山陽線通称瀬野八的瀬野∼八本松間当重連補機。現在没有保存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