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火車式樣與塗裝皆多樣, 新幹線,在來線或是路面電車皆是本版討論重心
版主: mike、rhinohcp
-
近畿車輛
- 二等資深會員

- 文章: 417
- 註冊時間: 2004-12-26 10:38
- 來自: くまもと 熊本県
文章
由 近畿車輛 »
首批輸往中國‧青島的E2-1000新幹線車両,於5日在川崎重工的埠頭
(神戶港)出發.
是次受注有60編成(1編成8両),只有首3編成在日本生產,餘下的都在
中國的廠房生產,川崎重工與中國四方機車車輛於中國合組一間新的
公司來生產該批車両.

資料來原:共同社
-
NTSB
- 三等資深會員

- 文章: 394
- 註冊時間: 2004-06-13 18:07
- 來自: 再見了,中華民國陸軍儀隊
-
聯繫:
文章
由 NTSB »
近畿車輛 寫:只有首3編成在日本生產,餘下的都在中國的廠房生產
這句話讓我感觸很深,人家對面的引進科技時還要想盡辦法學會,而我們呢?就
算大陸自製的車輛還有些問題,但是至少他們知道一定要跨出這一步,就連被我
們罵到要死的韓國貨,都還有能力外銷,而我們連賣出去讓別人罵的能力都沒有
,我們實在太習慣安逸於現在的狀況了!!!
要什麼買別人做好的就好了呀,這樣不是過的很舒服嗎?何必還要學會怎麼做呢
?學一堆什麼動力學、振動力學、機電整合、結構分析(= =我被當兩次)、工程
數學,基礎施工......多累呀!!!

-
藍海月
- 三等資深會員

- 文章: 368
- 註冊時間: 2004-03-23 14:08
- 來自: 南捷歸仁機廠
文章
由 藍海月 »
NTSB 寫:近畿車輛 寫:只有首3編成在日本生產,餘下的都在中國的廠房生產
這句話讓我感觸很深,人家對面的引進科技時還要想盡辦法學會,而我們呢?就
算大陸自製的車輛還有些問題,但是至少他們知道一定要跨出這一步,就連被我
們罵到要死的韓國貨,都還有能力外銷,而我們連賣出去讓別人罵的能力都沒有
,我們實在太習慣安逸於現在的狀況了!!!
要什麼買別人做好的就好了呀,這樣不是過的很舒服嗎?何必還要學會怎麼做呢
?學一堆什麼動力學、振動力學、機電整合、結構分析(= =我被當兩次)、工程
數學,基礎施工......多累呀!!!

我到覺得這不是學不學的問題
應該是其他方面談不成。
雖然我們所熱愛的車系不同
但我們都是愛車人...^_^
-
foxhsu
- 特等資深會員

- 文章: 1061
- 註冊時間: 2006-02-10 09:28
文章
由 foxhsu »
應該是如果國內生產, 知道成本的人太多, 要"擺平"的人太多, 報價又必須要壓低.
國外生產, 可以多報一點.

-
台灣飛翼
- 特等資深會員

- 文章: 1313
- 註冊時間: 2006-01-04 14:19
- 來自: 板橋-樹林間
-
聯繫:
文章
由 台灣飛翼 »
為什麼小弟我看起來不像E2阿...
還是說是它圖裝的關係阿...
因為小弟我看它的外觀感覺不太像E2...
還是說是距離的關係呀...一頭霧水...霧煞煞... :?
目標9節DR3000自強號

-
JRT
- 一等資深會員

- 文章: 607
- 註冊時間: 2003-01-11 22:11
- 來自: 新北市
文章
由 JRT »
這句話讓我感觸很深,人家對面的引進科技時還要想盡辦法學會,而我們呢?就
算大陸自製的車輛還有些問題,但是至少他們知道一定要跨出這一步,就連被我
們罵到要死的韓國貨,都還有能力外銷,而我們連賣出去讓別人罵的能力都沒有
,我們實在太習慣安逸於現在的狀況了!!!
台灣如果能爭取到有些車廂在台灣生產就很好了,
最主要的應該我想就是成本考量的問題,
開一條生產線要多少錢,建立一條生產線後是否會有後續訂單,
這些都是在立下生產線時要考量的.
如果沒算好就會像國內中X三X 的grxxder ,一個月賣幾輛?
成本不知何時回來?
但話又說回來了,就算爭取到在國內生產,
除非是給國營企業生產,要不然國內某廠沒得標的又要請某些人開記者會
扣帽子給承辦人員說是圖利特定廠商.
如果是我當承辦人員,為了省麻煩,還是全部外購,最沒爭議.

-
近畿車輛
- 二等資深會員

- 文章: 417
- 註冊時間: 2004-12-26 10:38
- 來自: くまもと 熊本県
文章
由 近畿車輛 »
各位台灣的車友,您們好!
我認為外購也好,國內生產也好,最好是找到一個好的廠商
或好伙伴.
而決策的不要由外行人作主,也不要想最低的標價為佳,因為一分錢一分貨!!
-
lin0809
- 常駐會員

- 文章: 253
- 註冊時間: 2004-07-07 12:52
- 來自: 板橋
文章
由 lin0809 »
以下純屬個人意見:
小弟我本身是屬於工程人員,對於工程請購發包稍有接觸,其實每個案子在規範
製作時都要一併考慮功能、後續維修、製造地及付款條件...等,再來進行招標、
開標作業,開標完成就是審核廠商報價規格,這時就可感覺真是一分錢一分貨,
你要殺價那廠商就會在不影響功能下將依些配備列為選購,再殺價就將設備轉移
由其他地區製造,這些都還好只是設備使用壽命的問題,但是我覺得最差的就是
有人收回扣,這是在採購裡最讓人頭痛的地方,而且已有很多前車之鑑,所以我
認為只要收少一點不就造成雙贏了嗎,收的人也好操作的人也好,大家都有一個
平衡點這樣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