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攝影技巧 (以下係小弟的一點小小心得, 祈各界先進多多指教)
數位相機的攝影原理泰半從傳統相機傳承而來, 故以下所發表的內容概以傳統相機為準, 即使套用於數位相機也相差無幾...
影響攝影的品質有下列:
1.
光圈系數 (以 F 表示,
較小的 F 值表示較大的光圈,譬如 F2 代表光圈大小為鏡頭直徑的二分之一, 即進入的光線只有二分之一)
2.
快門間距 (例如 1/200s 表示鏡頭開啟時間為200分之1秒, 屬於
快快門, 10s 表示鏡頭開啟時間為10秒, 屬於
慢快門)
3.
底片感光度數 (即感光度, 系數值越低, 代表感光度越低, 但畫質越細膩, 一般常見的 ISO 400 即屬於感光度較高的底片)
4.
焦距 (以 mm 表示, 由於 50mm 近似肉眼所見, 又稱標準鏡頭, 一般焦距在200mm 以上的鏡頭就稱為長鏡頭或望遠鏡頭)
5.
畫素 (若是使用於網路, 200萬畫素即已足夠, 大畫素是放大後畫質比較不粗糙)
(還有很多, 例如燈光控制等, 上述是列舉一些大家比較常見, 也比較重要的因素)
我記得曾經有同好把攝影比喻成水桶裝水: 旋開水龍頭越大(好比光圈), 但取水的時間少(好比快門) 跟 旋開水龍頭越小, 但取水的時間長, 都能夠裝滿一桶水...
另有一喻: 光圈好比是人的瞳孔, 當陽光很強的時候, 瞳孔縮小, 在夜晚的時候瞳孔會放大, 但都能清楚的看到東西
在戶外拍攝, 如果是好天氣, 陽光充足, 則可使用著名的 F16 法則, 即光圈系數為 F16, 快門大約 1/200s 左右, 使用 ISO 200 的底片即可, 如果是拍夜景, 可能光圈必須調大, 必要時快門拉長, 有時遇到光線不夠充足, 快門亦無法拉長的情況, 例如拍攝舞台上的舞者, 除了光圈調大, 請使用 ISO 800 甚至於 ISO 1200 的底片(以上的數值沒有一定或絕對, 只是舉例說明)
光圈太大會造成曝光過度, 通常拍攝人像亦可採取曝光過度, 適度的運用可以造成類似 "柔焦" 的效果, 人物的皮膚也比較 "白皙", 景深比較淺 (當然使用柔焦鏡效果更好

)
光圈太小會造成曝光不足, 通常拍攝動態夜景均故意使用曝光不足, 若能配合慢快門, 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使用腳架拍攝馬路上正在行駛的汽車車燈, 使用小光圈, 快門時間假設為20分鐘, 則可以拍出 "行雲流水" 的光影效果
快門與光圈互為影響, 而如果快門本身過慢, 有可能因為抖動而產生模糊影像, 例如快門低於30分之1 秒時, 盡量使用腳架拍攝或手腕(或手肘)搭在物體上拍攝
底片感光度數是直接影響畫質的主要因素, 所以你會發現拍攝婚紗照通常都是使用 ISO 50 或 ISO 25 的底片拍攝, 當然放大 10 倍效果還是不錯, 由於傻瓜相機其鏡頭的光圈通常不夠大, 所以最好使用 ISO 400 以上的底片來彌補其不足, 即使如此, 但由於表現在 4x5 的相紙上, 所以畫質不會差距太大, 但是放大如婚紗照就可明顯感覺其差異 (如果天氣符合 F16 法則, 亦可使用 ISO 100 的底片)
焦距應該不需太多的說明, 簡單的說就是對焦的距離, 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拍攝戰鬥機, 尤其是許多人喜歡從飛機後面拍攝引擎點火起飛的畫面, 請使用超音波鏡頭, 因為在對準焦距到按下快門之間, 由於飛機速度太快的關係, 會焦點偏移, 所以你會發現像世界棒球賽, 世界足球賽, 場邊的攝影記者幾乎都是使用 CANON 大砲較多 :D (當然亦可以使用快快門的方式解決)
一般人總認為畫素越大越好, 事實卻不然, 如果像手機螢幕那樣大小的 "面積", 30萬~80萬畫素即已綽綽有餘, 而以一般的電腦螢幕(例如 800X600 or 1024 x 768) 200萬~400萬畫素即已足夠, 這裡指的是能夠在電腦螢幕 "全視" 的條件下, 但如果使用同樣的電腦螢幕的 "面積" 的相紙, 則最好有600萬以上的畫素, 因為相紙的解析度比電腦螢幕要高, 這也就是說, 為了能夠於電腦螢幕上顯示600萬以上的畫素品質, 你可能無法 "全覽" 該圖片, 必須使用滑鼠等上下左右移動, 這是因為電腦螢幕的解析度是固定不變的, 只有把圖片放大來填補電腦螢幕的解析度的不足
最後, 請勿過於迷信相機的價錢與品質成正比(當然我承認用 MARK II 來拍攝絕對比 EOS 300D 強太多了, 只是經濟效益符合每個人的需求嗎?), 事實上所謂的傻瓜相機只要運用得當, 並不會輸給 DLSR, 關鍵在於攝影者本身的技術及技巧喔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