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1940 年 5 月 10 日納粹德國在西線發動攻勢,僅耗費約 40 天的時間就攻佔法國,後來席捲全西歐,史稱 "閃電戰",事實上納粹德國之所以能夠獲得勝利並非其軍事上的優勢,其兵員人力及戰車數量均遠不及法國,何以法國會迅速敗亡 ?
法國將領服膺一次世界大戰所流傳下來戰車僅為步兵支援武器的觀念,而希特勒採納陸軍古德林將軍 (註1) 建議,發揮其工業及技術優勢,加上1918 年戰爭挫敗的教訓,故將陸軍精銳部隊全面裝甲化及機動化,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一支以機械為主力的裝甲部隊,而裝甲部隊也有效的減少德軍的傷亡,這種集結大量裝甲和機動能力的快速打擊武力 (機械化部隊),以密集且震撼的火力,對敵人實施毀滅性攻擊,敵人在還來不及反應時即已全面崩潰。
由於機械化部隊是如此的出色,所以納粹德國竭盡所能發明各種鋼鐵神兵,在鐵道方面,除了 DORA、LEOPOLD 等鐵道火砲外,如 Panzerspäh-Zug (搭載輕型槍砲)、Flak-Wagen (搭載高射砲) 等也應運而生,其中兼具上述二種優點的武器誕生了,它就是 : Panzerzug/Streckenschutzzug。(請見本文附圖)
戰爭機器
1941 年夏季,納粹德國傾全國之力攻打俄國,聯邦鐵路需要更好的運輸設備,來酬載龐大的兵員器械及後勤補給,而現有的機車無法滿足此需求,故因應戰爭必須設計一種特殊的機車,它能夠在短時間內大量製造,聯邦鐵路局的觀點是 : BR 52 可以當做簡化的樣本,1942 年3 月 7 日,Borsig 廠的工程師參考 BR 50 (軸序 2-10-0) 的設計。從原來 6000 個零組件縮減到大約 5000 個零組件,它被命名為 BR 52,其中大約 3000 個零組件甚至是使用比較廉價且次級的材料。
1942 年 8 月,德國主力裝甲部隊越過頓河,德軍意圖佔領俄國工業重鎮史達林格勒,並擊垮蘇聯紅軍,進而奪取高加索油田,並儘快結束德蘇戰爭,然後渡海對英作戰。同月23日隨即展開對史達林格勒的全面猛攻,舉世聞名的史達林格勒浴血保衛戰正式揭幕。(註2)
1942 年9 月12 日,第一部機車 (BR 52 001) 在柏林誕生。BR 52 全重只有 102.7 噸(含煤水車),最大速度僅 80km/hr,屬於中型蒸汽機的一種。與 BR 50 相比,BR 52 的製造時間更短,幾乎只要 66% 的時間 (BR 50 : 17600 hr/pw,BR 52 : 11600 hr/pw) 。
1942 年 11 月 19 日,趁著俄羅斯嚴酷的冬季開始發威,紅軍利用已經結成冰的伏爾加河,迅速運補前線部隊。而德軍未料到戰事居然拖延,被迫消耗所有物資和醫療用品,每天都有上千名士兵死於饑餓、嚴寒。蘇聯趁機突破德軍防線,在伏爾加河畔展開反攻,以 "鐵鉗之勢" 包圍德軍。1943 年 2 月2 日,殲滅了全部的 33 萬德軍(包括最精英的第 4 和第 6 裝甲部隊)。蘇聯並獲得全面性的勝利。
1943 年 2 月中,德國火速派兵增援於俄國南部,這塊銜接亞洲和歐洲的土地屬於氣候乾燥的地區,對於補給蒸汽機的供水有著相當的困難度,於是便有回收蒸氣並凝化成水的想法,而像銅這種極易導熱的元素被採用了,BR 52 1850 是第一部率先使用這種由風扇驅動的冷凝器的機車(註3)。
不久蘇聯紅軍展開全面的反擊,BR 52 成為運送前線傷兵的救護車,在防範低空飛行攻擊的蘇聯飛機方面,BR 52 配備裝甲防護,而為了抵禦來自蘇聯紅軍的陸空突擊,於是便製造了像 Panzerzug/Streckenschutzzug (請見本文附圖) 這種的軍列,Panzerzug/Streckenschutzzug 可說是一種 "陸上戰列艦" (參考http://www.reynaulds.com/micrometakit/i ... nzer2b.jpg ) ,就像密蘇里號戰艦掛載偵察機一樣,它搭載了輕型戰車 : PzKpfw 38 (註4),這種輕型戰車增加了 Panzerzug/Streckenschutzzug 機動性及更大的偵察範圍。
德軍企圖攻下史達林格勒和高加索,奪取巴庫油田及頓巴斯煤田計劃失敗後,從1943 年8 月開始,像是得了瘟疫一樣,德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而長期戰爭使得德國物資更為貧乏,於是工程師設計只需要 10 個的冷凝器元件來替代原本 BR 52 所使用的 12 個。聯邦鐵路局甚至一度考慮製造四軸動輪的機車。
1944 年 6 月 6 日盟軍在法國諾曼第登陸,德軍被迫開闢東西二線戰場,形成腹背受敵極為不利的局面,由於其軸心國主要盟友義大利早已潰不成軍,德軍最深沉的惡夢即將到來。
1945 年,蘇聯紅軍攻入柏林,4 月 30 日,希特勒與愛人一起自殺。5 月 8 日 (V- Day,歐戰勝利日)由蘇聯朱可夫元帥與德國凱特爾元帥在柏林簽署文件,納粹德國 (第三帝國)至此分崩瓦解,前第三帝國則被盟軍瓜分為蘇聯控制的東德與由英、美、法控制的西德。
戰後美國人對於 BR 52 非常有興趣,尤其是她冷凝器的設計,盟軍在卡塞爾發現一輛完整的 BR 52 2006,隨即後送美國展開研究,但因為柴機及電機相繼問世,這輛 52 2006 也就被棄置了。
結語
從 1942 年 9 月 Borsig 廠出廠的第一部 BR 52 001 到 1945 年為止, 總計約 7210 輛的 BR 52 被製造(包括德國境外工廠)。最後一輛 BR 52 在 1988 年 5 月結束服務。其中 BR 52 2347 被塗上當初戰爭的軍灰色並被聯邦鐵路局保存了下來。
-----------------------------------------------------------------
註1
古德林被西方軍事家讚譽為 "德國坦克裝甲兵之父"、"閃擊英雄",他出生於東普魯士,其家族世代均為軍官出身,故從小耳濡目染亦非常喜愛軍事作戰,13 歲就進入德國軍校。古德林後來主張戰車是地面戰鬥的主角。
註2
有興趣的車友可以找 "大敵當前" 這部描寫俄國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的電影來看
註3
配合冷凝器的裝置,在機車加裝導管回收蒸氣。(見以下連結)
1. http://i4.photobucket.com/albums/y131/t ... 52_001.jpg
2. http://i4.photobucket.com/albums/y131/t ... 52_002.jpg
說明 :
在機車的左側排煙管附近,安裝導管並置放渦輪於其內回收蒸氣給冷凝器,三個風扇由齒輪轉動將外部較冷的空氣送入冷凝器並促使回收的蒸氣凝結成水。
請參考本文附圖的 "風扇驅動的冷凝器特寫 (I)(II)" 。
註4
PzKpfw 38 又稱 Panzerkampfwagen 38,是德國在二戰攻陷捷克斯拉夫後,接手其戰車工廠並繼續生產的坦克車,後來因為無法摧毀盟軍最新的坦克而停產。至 1942 年共計 1400 輛被製造。
PzKpfw 38 其實也就是捷克的常規作戰坦克(捷克斯拉夫的軍事統一編號是 LT-38,配備 37 mm 的 Skoda A7 主砲。並裝備了一挺 7.92 mm 機槍在主砲的右邊。
LT-38 是 LT-35 的改良版,性能優秀,底盤以可靠紮實著稱,秘魯、瑞士和拉托維亞都曾向捷克購買 LT-38 。英國曾經進口一輛 LT-38 坦克評估測試,最後以其不適合英國沿岸海灣地形作罷。
註5
關於鐵道軍列可以參考以下
1. http://www.tankmuseum.ru/history.html
2. http://www.kriegsreisende.de/relikte/plenny.htm

Panzerzug/Streckenschutzzug 全編共計 11 輛

就連坦克也有裝甲防護其不足的部份

PzKpfw 38 坦克 (參考註4) 與載台

高射砲特寫 (I)

高射砲特寫 (II)

砲車

裝甲防護的 BR 52

可開啟的活動門

風扇驅動的冷凝器特寫 (I)

風扇驅動的冷凝器特寫 (II)

再來一張全家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