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E 聊車 Athearn Maxi-Stack 1 雙層貨櫃
發表於 : 2009-01-29 14:46
很難不去看這台冷調時尚, 細節這麼棒的一套雙層貨櫃
朋友最近都問我, 為什麼我少進歐車, 沒寫一些歐車的評論, 其實這種感覺就像我在寫KATO 車的心情寫照, 就…… 你不會對他有太大的驚訝表情, 沒有太大的出乎意料….. 簡單的說就是千篇一律
車! 如果永遠都沒有驚喜, 那我會開始麻痺, 開始懷疑這錢花下去的價值
一直都很喜歡雙層貨櫃, 有鑑於之前Walther 出的完全像玩具, 於是乎最近出的Athearn Maxi I 與 Kato , Atlas 都是我下手的目標




Maxi-Stack 1 於1988年五月開始生產至1990年五月, 總數量超過250套, 之後重新修改以便能裝載48呎以上的貨櫃, 修改後的生產量超過500套
這套 Maxi-Stack 1 是5台車一個編成, 除了前後貨台外, 中間車部分都是共用一組轉向架, 底層貨台是給40呎或是2個20呎貨櫃裝載用, 每一個單節都比其他ATLAS 或是 Kato 的 Maxi- Stack 4 小得多
上層才能裝到45, 48呎貨櫃, 如果要上53呎的話 , 前後2個貨台會去卡到,尤其是窄彎, 基本上第2層還是建議不要超過48
最前與最後端( A 及B 車)車輪使用33” 的輪子已符合實車, 中間共用轉向架部分卻採用了38”, 以符合NMRA 對於金屬輪塑膠軸心的規定

車身連結時, 是靠連接部分的一個圓柱卡榫來卡住, 裝配相當簡單, 也或許只靠這個簡單的機構來架配與轉動整個車體, 平衡的轉動圓弧面又不大, 所以穩定度比KATO 的遜色一點, 尤其他的車身重量也不夠, 窄彎道中翹腳的機會多了一些


車體是塑膠組成, 成色上當然比全金屬的Walther 或 半金屬的 Kato 遜色一點, 不過特別選了 Maersk 的水藍色塗裝, 這~~~~~目前來說, 看過的還沒有人說不夢幻的, 這硬梆梆的塑膠, 居然也有柔情的時候

車側與工作平台上的管路及煞車韌管十分的精巧, 手煞車盤與周遭的氣壓缸都相當引人入勝, 細到可以跟漆包線相比的管路是不可不書的美好 貨櫃導板很正確的也做了簍空, 各種管路的管徑也不致於太粗太突兀, 車身四角的扶手居然也都摟空, 車身上也有相當數量的扶手, 尤其是樓梯做的真的相當漂亮, 在一個零件上能呈現出那麼多層次與厚度差, 這是我比較訝異的地方, 他的做工與用料真的越來越棒了, 即便是上漆的品管上還需加強, 因為有好些處都看得到硬噴上而產生的氣泡, 我卻已經滿足了


轉向架部分或許是一片黑壓壓的關係, 原廠並未多加著墨, 立體感是可以再增加一點的. 金屬車輪的滑度很好, 再加上2個貨櫃後的重量, 可以讓他有相當好的滑行能力


大多數人都會被一大片的蝕刻片平台給吸引住, 我想這也是美國車輛這幾年很大的進步, 在複合材料的選用上, 他的確比歐廠更用心, 一樣是Made in China, 價格上差一截, 爽度上也差一大截




印刷上他的字體還算銳利, 雖不及 Atlas 的細緻, 卻比KATO 有點糊糊偏大的字體好些
大片的蝕刻片視覺效果就是比塑膠硬去假裝高尚的KATO 更令人內心翻驣
我想這套車的缺點在於塑膠車的重量問題, 每部台車重量只有162公克, 偏輕的車身讓她在彎道中彎的不是很穩當, 是可以感覺到他努力與窄彎妥協下的側傾, 其他的表現就遠比這價格下的其他車更令人詫舌, 所以! 為什麼不把握? 買吧!

其他3個廠牌的雙層…….一定要的疊疊樂!

朋友最近都問我, 為什麼我少進歐車, 沒寫一些歐車的評論, 其實這種感覺就像我在寫KATO 車的心情寫照, 就…… 你不會對他有太大的驚訝表情, 沒有太大的出乎意料….. 簡單的說就是千篇一律
車! 如果永遠都沒有驚喜, 那我會開始麻痺, 開始懷疑這錢花下去的價值
一直都很喜歡雙層貨櫃, 有鑑於之前Walther 出的完全像玩具, 於是乎最近出的Athearn Maxi I 與 Kato , Atlas 都是我下手的目標




Maxi-Stack 1 於1988年五月開始生產至1990年五月, 總數量超過250套, 之後重新修改以便能裝載48呎以上的貨櫃, 修改後的生產量超過500套
這套 Maxi-Stack 1 是5台車一個編成, 除了前後貨台外, 中間車部分都是共用一組轉向架, 底層貨台是給40呎或是2個20呎貨櫃裝載用, 每一個單節都比其他ATLAS 或是 Kato 的 Maxi- Stack 4 小得多
上層才能裝到45, 48呎貨櫃, 如果要上53呎的話 , 前後2個貨台會去卡到,尤其是窄彎, 基本上第2層還是建議不要超過48
最前與最後端( A 及B 車)車輪使用33” 的輪子已符合實車, 中間共用轉向架部分卻採用了38”, 以符合NMRA 對於金屬輪塑膠軸心的規定

車身連結時, 是靠連接部分的一個圓柱卡榫來卡住, 裝配相當簡單, 也或許只靠這個簡單的機構來架配與轉動整個車體, 平衡的轉動圓弧面又不大, 所以穩定度比KATO 的遜色一點, 尤其他的車身重量也不夠, 窄彎道中翹腳的機會多了一些


車體是塑膠組成, 成色上當然比全金屬的Walther 或 半金屬的 Kato 遜色一點, 不過特別選了 Maersk 的水藍色塗裝, 這~~~~~目前來說, 看過的還沒有人說不夢幻的, 這硬梆梆的塑膠, 居然也有柔情的時候

車側與工作平台上的管路及煞車韌管十分的精巧, 手煞車盤與周遭的氣壓缸都相當引人入勝, 細到可以跟漆包線相比的管路是不可不書的美好 貨櫃導板很正確的也做了簍空, 各種管路的管徑也不致於太粗太突兀, 車身四角的扶手居然也都摟空, 車身上也有相當數量的扶手, 尤其是樓梯做的真的相當漂亮, 在一個零件上能呈現出那麼多層次與厚度差, 這是我比較訝異的地方, 他的做工與用料真的越來越棒了, 即便是上漆的品管上還需加強, 因為有好些處都看得到硬噴上而產生的氣泡, 我卻已經滿足了


轉向架部分或許是一片黑壓壓的關係, 原廠並未多加著墨, 立體感是可以再增加一點的. 金屬車輪的滑度很好, 再加上2個貨櫃後的重量, 可以讓他有相當好的滑行能力


大多數人都會被一大片的蝕刻片平台給吸引住, 我想這也是美國車輛這幾年很大的進步, 在複合材料的選用上, 他的確比歐廠更用心, 一樣是Made in China, 價格上差一截, 爽度上也差一大截




印刷上他的字體還算銳利, 雖不及 Atlas 的細緻, 卻比KATO 有點糊糊偏大的字體好些
大片的蝕刻片視覺效果就是比塑膠硬去假裝高尚的KATO 更令人內心翻驣
我想這套車的缺點在於塑膠車的重量問題, 每部台車重量只有162公克, 偏輕的車身讓她在彎道中彎的不是很穩當, 是可以感覺到他努力與窄彎妥協下的側傾, 其他的表現就遠比這價格下的其他車更令人詫舌, 所以! 為什麼不把握? 買吧!

其他3個廠牌的雙層…….一定要的疊疊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