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去體驗了一下,一整天都在搭車.
太魯閣(2067),PP(1031),700T(103)三種車比較.
太魯閣列車運行的穩定度有差,一路晃動的很厲害
有上下跳,也有左右晃,
和回程PP車一比較,感覺起來就很誇張了.
會不會是空氣彈簧的係數沒設定好?
不知道該怎麼形容,空氣彈簧設定是太硬震動直接傳達到車內,
還是設定太軟所以搖很大?
回程的時候,PP車雖然會晃,但是比較沒有這麼直接,晃的比較小吧.
倒是日本國內的電車,坐起來都是搖很大,空氣彈簧設定的很軟很軟.
不過和太魯閣號對照,這個晃動實在很難比較...感覺上兩者又有點不同.
在通過版式軌道的時候
還有小幅度的左右晃動,這邊應該是最穩的路段呀...
搭乘的心得嘛....列車的加速快,減速也快,令人印象深刻
列車加速好像是用出力控制一樣,加減速都很猛
(如同當年EMU500進來還沒設定速度控制一般)
路上有幾段路線慢行,出了區間後馬上就可以加速到一百多公里
一直誤以為這是搭電車並非是太魯閣號.
如果台鐵加速將列車汰換成電車組,如果誤點的話
應該是很好趕點.
今天搭乘,從八堵出發後到達宜蘭,早著七分鐘,
到達花蓮早著兩分鐘.
途中有發現部分路段,有超速行駛的狀況...
(因為飆很快,視覺印象中看到是80(90?)/110,
實際上速度應該有超過100,目視速度)
說是開太快,但是時刻表安排太鬆,也是有可能的吧.
坐椅的話,舒適度和PP比較,這個皮椅的舒適度感覺上比PP好
PP的座位我常常會坐不住,坐久了會想要換個姿勢,
長途下來會坐的很累,太魯閣的話覺得比PP車的座位好一點.
椅子不硬也不軟,同行的朋友的評價倒是和PP差不多.或許是心理因素吧.
太魯閣和700T都是沒有腳踏板的,700T椅子比較硬
各椅子比較後,700T的標準艙的椅子就顯的單薄許多.
Hitachi的A-Train的車殼技術,車體看起來就薄多了,
唯一可以拼的大概只剩下EMU100了吧,另外700T好像也是用此技術,
仔細看看車殼也很薄.薄車殼的設計可以讓搾取一些車內空間.
雖然說是薄車殼,從車外來看車內空間,照理說應該比較小些
傾斜式列車的關係,考慮列車過彎車體的淨空,車體下緣會收縮非平直,
這樣和月台就會有段距離,所以會有腳踏板的設計.
進入車廂後,客室狀況沒有想像中來的小,
倒是因為很多設備,利用了車上的每一個空間,
連車門旁的牆壁都有拉把,看起來已經是儘可能的將設備塞至車上,
只不過列車塞入了很多設計,坐位真的有點少,
不知道將來有沒有打算購入增節車組..
列車關門的提示聲音,我想玩過電車deGO的應該不陌生.
叮咚叮咚,然後就關門,感覺,很日本.
車內的LED顯示,看起來比起高鐵的單行顯示要好的多了,
太魯閣的是兩行,比起以往的PP,更能多打些資訊在上面.
目前下方的字幕常常打上太魯閣號小檔案.
車座位的飲料架改用折放的塑膠,感覺上好像很容易斷,
衣服吊掛鉤和高鐵是同樣的東西..
車座給站立用的把手,旁邊設計了一個小鉤子,
看起來不只像純粹掛東西用的.
車座位都有一個折疊桌可以使用,金屬底架,
和高鐵看起來像不堪一擊的小桌.這個折疊桌很有實感,
不過用起來沒有高鐵來的方便,要先翻出來後,往右(左)斜方向推到底,
椅子的把手才蓋的起來,這個設計,怕死小孩沒事亂玩夾到手.
車內不提供開水,很多人一上車就在找,找半天沒有提供飲水
不過看車內佈置,好像也沒有打算放飲水機的位置.
車內的的廁所設計好像太多了點,每一節車廂都有廁所...
這好像和台鐵目前的減少廁所的要求有差別.
不過廁所配置,和700T內部,感覺也相去不多了.
車廂連結的踏板,設計上好像延續DR這樣的設計,
不像PP或是高鐵還是捷運的踏板踏面是平的,
倒是風擋用的好像是軟性泡棉,並非是以往的帆布還是橡膠皮.
看到這種軟性泡棉接續,還一度以為該車有氣密說.
今天將後部的車廂大概都待了一段時間 4,3,2,1車,
其中4,2車是馬達車,3車集電弓車,1車尾車.
4車待的時間不長,只有在台北站有聽到加速的聲音,
加速聲音聽起來和EMU600的IGBT有點類似,
倒是不管在2車還是4車,客室內/走道間,聽到的馬達加速聲
都沒有EMU500/EMU600來的吵,聲音小到不太容易聽到.
客室內聽到最吵的的設備,就是網友說的空調風扇運轉的聲音了
風扇吵歸吵,列車本來的隔音好像沒有很好的樣子.
碰到像隧道的環境,還是無法完全隔音,薄車殼的缺點嗎...
下了太魯閣號跳上回程的1031,
一進車廂迎面而來的就是不知名的壓迫感,
突然覺得車廂的空間變小了很多,和同行的朋友
他倒是覺得實際的車內空間沒有太大差別,
太魯閣號使用的是冷色系,有收縮感,PP車的顏色有點混亂,
燈光有點偏暖色,坐位暗色,牆壁和地面又是亮色系...
或許有點這樣的差異.
不過下了車換高鐵,整個舒適度真的是不能比擬...
一路穩回台中...
2/20 太魯閣初體驗之車內設備篇
說到晃Kilkenny 寫:1.我開柴電, 經過最會晃的就是無道碴路段
2.樹林--花蓮間過年期間僅有羅東站南端唯一一處慢行而已
3.敢超速??? ATP馬上就給你作用下去了! 傾斜式列車最高速限容許130km/h
4.台鐵的只是個飲水「桶」而已, 稱不上是「機」
之前我搭北迴普通也在無道碴那裡給我蛇行
而且還在隧道內快要把我給嚇死

之前在TRC有討論過
那種鐵路正式名稱為:連結式軌道
歸類為無道碴軌道領域
與版式軌道為同一類領域但是與版式軌道的施工方式不同 :D
可以說是一種較便宜方便但是保有版式軌道高穩定性又節省施工特性的軌道
施工方式就是將鐵軌PC枕放在預先建好的水泥路基上,然後水泥灌漿黏上去
版式軌道則是水泥路基包含鐵軌基座一開始就建造完畢其中有鋼筋連結
老實說那裡的路況應該要最好才對
不過北迴線的路況都很優
PP車多次乘坐經驗都很平穩也沒有說哪裡比較穩
1.不了解為何無道碴路段這麼會晃,Kilkenny 寫:1.我開柴電, 經過最會晃的就是無道碴路段
2.樹林--花蓮間過年期間僅有羅東站南端唯一一處慢行而已
3.敢超速??? ATP馬上就給你作用下去了! 傾斜式列車最高速限容許130km/h
4.台鐵的只是個飲水「桶」而已, 稱不上是「機」
是因為沒有道渣把震動給吸收掉的關係?
還是軌道避震的設計沒有做好?
2.當天行車狀況不是很清楚,"慢行"區間或許只有那一段
但是列車開的慢的地點很多段.
3.太魯閣號春節這段期間的速度,到底是以哪個限速為依據?
因為傾斜機制還沒啟動,運轉台上面又有告知按照"限速"行駛,
如果該路段為 120/85 的話,是跑120,還是85?
春節期間運轉的ATP又是跑哪個限速呢?
當天乘坐狀況,目視速度應該有超過100
如果按照一般PP行駛的話,應該算是超速了吧?
2/23當天我也去搭了一趟2067次台北至花蓮,發現太魯閣號的搖晃的確頗為明顯,可能的原因是其他的列車性能不如太魯閣號,車速比較慢,所以感覺不到太大的動搖;搭2067次的時候,明顯感覺的出來司機員幾乎都是在容許範圍內盡量開快,所以行駛時的搖晃會比較大。mouseni 寫:1.不了解為何無道碴路段這麼會晃,
是因為沒有道渣把震動給吸收掉的關係?
還是軌道避震的設計沒有做好?
3.太魯閣號春節這段期間的速度,到底是以哪個限速為依據?
因為傾斜機制還沒啟動,運轉台上面又有告知按照"限速"行駛,
如果該路段為 120/85 的話,是跑120,還是85?
至於台鐵的無道碴軌道為什麼會比較搖晃,原因可能是在舖軌的時候並沒有把軌道線形調整的很平順。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去台鐵蘭陽溪橋看看新鋪設軌道的鋼軌頂面,起起伏伏有如波浪一樣。
此外,無道碴軌道並無法如同道碴式軌道一樣用綜合砸道機進行砸道以調整軌道線形,而是必須要就每個扣件逐個調整鋼軌的左右以及高低,所以一旦在竣工時無道碴軌道有線形不整的現象,將來的軌道線形調整勢必較道碴式軌道吃力。
另外,太魯閣號在春節期間運行的2067與2068兩車次加班車,因為傾斜機構尚未啟用,只能依照舊有速限行駛。運轉台上貼的標示其實是寫「請依舊有速限行駛」,所以看到120/85的限速標,當然只能以85km/h的速度行駛。
2.你遇到的其它"慢行"可能是越過了黃燈之後, 到了下一支號誌明明已經綠燈給你看了ATP系統卻因為未踏到下一感應子所以仍認為是紅燈而強迫你降速的因素使然吧!mouseni 寫:2.當天行車狀況不是很清楚,"慢行"區間或許只有那一段
但是列車開的慢的地點很多段.
3.太魯閣號春節這段期間的速度,到底是以哪個限速為依據?
因為傾斜機制還沒啟動,運轉台上面又有告知按照"限速"行駛,
如果該路段為 120/85 的話,是跑120,還是85?
當天乘坐狀況,目視速度應該有超過100
如果按照一般PP行駛的話,應該算是超速了吧?
3.TEMU的限速目前比照PP亦為130km/h, 並不是超過100就叫超速, 只能說TEMU加速性能好(是出力性能方面, 無關傾斜機制)所以一些PP無法馬上加速到100以上的路段TEMU可以輕易達到吧!
連結式軌道的基座與版式軌道相同都是鋼筋水泥的基座mouseni 寫:1.不了解為何無道碴路段這麼會晃,
是因為沒有道渣把震動給吸收掉的關係?
還是軌道避震的設計沒有做好?
2.當天行車狀況不是很清楚,"慢行"區間或許只有那一段
但是列車開的慢的地點很多段.
3.太魯閣號春節這段期間的速度,到底是以哪個限速為依據?
因為傾斜機制還沒啟動,運轉台上面又有告知按照"限速"行駛,
如果該路段為 120/85 的話,是跑120,還是85?
春節期間運轉的ATP又是跑哪個限速呢?
當天乘坐狀況,目視速度應該有超過100
如果按照一般PP行駛的話,應該算是超速了吧?
因此有沒有道碴與軌道晃不晃感覺比較沒關係
有大大提到的線形調整易難度到感覺比較像
像高鐵捷運也是無道碴可是就很平穩說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