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bastia 寫:陳榮宏 寫:那它怎麼不乾脆改成柴電機.....這樣就不用還要加油也還要加水!!??

有些晚期的蒸機有改為燃油取代燒煤的方式
使用燃油比較能夠精準的控制火力而不至於在鏟煤的過程掉落一堆煤渣,且煤炭是固態的比較容易燃燒不完全,浪費很多
燃油是液態的達到燃點,燃燒過程除非缺氧,否則是沒有燃燒不完全的問題
這種轉變算是外燃機效能的改良,在改用燃油為火力來源之前(或同時)還有用過細顆粒的煤粉(正確的名稱是否為媒粉小弟忘了),但常造成煤粉管路堵塞後來就不用了
至於為何不改成柴電機?
因為當時的外燃機技術非常成熟,柴電機的馬力甚至還不比蒸機,甚至蒸機的速度可達100km/h以上而柴電機的速度還提不到100km/h
雖然可達100km/h的蒸機只是少數型式,內燃機及電機動力技術開始提升,但外燃機技術演進仍然沒有停頓
再者當時蒸機駕駛維修人才濟濟,柴電機技術除了駕駛以外後勤維修人員的量在市場也還無法取代蒸機
還有成本考量,1950年代煤碳屬於低成本能源,石油及電機屬於高成本能源及動力,這應該也是鐵路公司採用動力型式的關鍵原因
就如十幾二十年前農耕機械已非常發達普及,為什麼還有人用牛犁田?
因為牛還沒死,也有人的情感因素在.....
先感謝sebastia車友的解說, 小第再補充一些:
當時國鐵為何要把燒煤的蒸汽機改為燒油呢? 因為當時國鐵正在進行車輛現代化的一系列計劃, 而當中一項就是要減少煤煙的排放, 所以就有了C59-127的改裝計劃, 改了燒重油後, 煤煙便沒有了, 只有蒸汽與廢氣, 對當時來說已經是一個大改善; 而當中的這些改裝項目只維持了幾年, 隨著路線的電氣化後, 部份項目亦終止了。
而為何國鐵當時何不直接改成柴電機呢? 誠如sebastia車友所言, 當時的柴電技術還未成熟, 仍處成長期當中; 另外, 還有當時絕大部份路線並未電氣化; 同時, 蒸汽機車已經被大量製造出來, 而當時的電氣機器機組要比現時大很多, 還要出力不及現時的一半, 所以是無法塞進現有的蒸汽機體內; 而為何不是燒柴油呢? 是因為當時提煉柴油是高成本的, 而當時的日本煉油廠的數目是屈指可數的, 所以最终是用重油來作燃料

正如以往的戰艦都是由燒煤~燒重油~燒柴油~變成今日的柴電機
石油的提煉過程:
原油--> 重油--> 柴油--> 高辛烷值柴油
最左面的最難燃點, 亦多雜質, 成本最低; 最右面反之
